由於圖案扭曲加上年久斑駁,我一開始還以為是兩隻小豬在吃吉拿棒(churros)。後來我在紀念品店買了書,才知道原來這是Order of the
Bands的騎士團盾徽。圖案的兩端不是豬而是龍!該團的團長都由卡斯提亞國王擔任,但只存續了一百年,據信在1470年代解散。不過這個紋飾本身作為卡斯提亞的王室綬帶(Banda Real de
Castilla 🔎)倒是留了下來。天主教雙王(伊莎貝拉與斐迪南)和神羅皇帝查理五世都有以其為基底再做設計。
1469年,還是卡斯提亞王儲的伊莎貝拉(Isabel I de Castilla)與阿拉貢王儲斐迪南二世(Fernando II de Aragón)聯姻,兩國於是在夫妻各自繼承王位後成為共主邦聯(personal
union)。順帶一提,這兩位的曾祖父是同一人,所以是親戚。
EU4的西班牙旗幟。遊戲中可透過特殊事件「伊比利大婚」將兩國結合為「西班牙」。
宮內的卡斯提亞-阿拉貢盾徽,注意和EU4中的旗幟不同,此處底下石榴徽,表示此時已經兼併格拉納達。
格拉納達
遙想當年,在8世紀時曾經吃下伊比利全境的伊斯蘭勢力,在將近800年後的1492年僅剩Nasrid王朝統治的格拉納達埃米爾國一處(Emirate of Granada。在CK3遊戲中的設定是「王國級」)。1492年,天主教雙王攻陷格拉納達城,完成天主教「收復失地」(Reconquista)的壯舉;自此半島上再無伊斯蘭政權。
關鍵就在兩個圖案中的共同元素:繩子。這繩子原本是個繩結,是號稱「不可解之結」的Gordian
knot;此處暗喻著卡斯提亞與阿拉貢兩宿敵破天荒的結合。Gordian繩結是傳說中在弗里吉亞(Phrygia)的一個繩結。它沒有繩頭;傳說稱解開此結之人將稱霸(小)亞細亞。當亞歷山大大帝見到此結時,竟揮劍一砍,「解開」了此結。這個典故因此產生了"tanto monta cortar como
desatar"一語,直譯是「斬斷和鬆開,兩者同樣能解決(這個繩結)。」因此兩個盾徽中的繩子可說是「解(開了的)結」,應該就是暗喻兩國長期爭霸的問題獲得了「解決」。
後來這句話被縮略為前兩個字:Tanto Monta。寫成Tãto Mõta是因為早期羅曼語系會把鼻音(n或m)寫成波浪號或橫線,再加到母音字上。巴西聖保羅的São Paulo就是一例。然而,Tãto
Mõta本身的意思其實只剩下「兩者同樣」。因此後來被解釋成「伊莎貝拉語斐迪南兩者同等」,甚至有順口溜"Tanto monta, monta
tanto, Isabel como Fernando. "(兩者同等,同為二者,伊莎貝拉與費迪南),因此被大量使用於與天主教雙王相關的主題當中。
繩子和文字的喻意明朗了,那麼兩圖中出現的物件呢?原來那不是金手銬,而是牛軛(圖中央橫放的部分)。軛是古時候放在兩頭牛背上,讓他們能一起出力的道具;那兩個半圓形凹陷就是靠在牛背上的地方。而第一張照片中那堆也不是稻草,而是箭矢。軛本身就有「兩國(兩人)通力合作」的喻指、一把箭矢也有團結就是力量的意涵。此外,軛與箭(yugo y
flechas)的首字母剛好又能代表雙王的名字:F代表Fernanod;Y代表Isabel,因為y在西班牙文中就讀i。因此,這兩個帶有繩子的軛與箭的圖案,變成了雙王的標誌。
伊莎貝拉女王的盾徽底下有一條藍帶寫著「Tanto
Monta」,左右各有軛與箭。中間是城獅徽、阿拉貢徽、西西里徽、以及代表格拉納達的石榴。背景是聖約翰之鷹。據說伊莎貝拉是福音書作者約翰(John the
Evangelist)的信徒,所以放了代表聖約翰的老鷹。和西西里王國徽裡的黑鷹不同:聖約翰之鷹頭後面有聖光(halo,通常以金色圓盤表示,常見於中世紀畫作)。
哥倫布靈柩底面也有上述國徽。
柱外西疆傲邦風
iPad Plus Ultra (誤)
這雙看似不起眼的柱子又是怎麼回事呢?它中間的拉丁文寫的是Plus Ultra,難道是手機的型號?原來他的典故是拉丁文「Non Plus
Ultra」:在古歐洲的世界觀中,地中海的出口直布羅陀海峽兩側的山脈被稱為海克力斯之柱(Pillars of Hercules)。歐洲人認為過了這兩條柱子後,「外面沒有更多東西了」,拉丁文作「Non Plus
Ultra」(Nothing Further Beyond)。
西班牙國旗所有的徽紋元素都講述到了,除了最中間很像跟法國王室有關的那個百合。那確實是波旁王朝(House
of
Bourbon)的家徽。哈布斯堡王朝雖然透過查理五世這個金孫入主了西班牙,但在1700年時西班牙這邊的分支卻絕嗣了。哈布斯堡的末裔被迫立下遺詔,立外甥孫(波旁血脈)為繼任者,故現在的西班牙王室才會是波旁系。